历史文化

  民歌


  庆阳民歌被誉为“黄土歌魂”,唱遍全国的《咱们的领袖毛泽东》、《绣金匾》、《军民大生产》三首歌曲,是庆阳农民歌手孙万福、汪庭有的佳作。


  陇剧


  在陇东道情的基础上孕育诞生的陇剧,是甘肃的新剧种。


  刺绣


  环县香妇女的针工技艺在千姿百态的立体造型中自然流露出来,个人技能在各自擅长的艺术表现造型体上得到淋漓精致的发挥。环县香包除驱瘟防疫的卫生传统观念和趋吉避邪、祈祥纳福的民俗内容外,装饰环境,修饰日用品,美化生活的特征也很显着,当地家家户户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用香包美化生活的习惯,结婚用品也必须有一整套完整的绣制品。


  香包


  庆阳香包,又称“绌绌”,是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。按照剪纸的图样,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,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,内芯填充上丝棉、香料,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、精致漂亮的刺绣品。这种刺绣品又叫荷包,庆阳民间称作耍活子。


  剪纸


  庆阳剪纸,历史悠久,种类繁多,根据用途主要有喜庆剪纸、福寿剪纸、婚禧剪纸和现代生产劳动剪纸等。取材大都来源于日月星辰,山水花木,人物鸟兽,故事传说等素材。其内容丰富多彩,表现手法灵活,有表达吉祥喜庆、反央传统民俗的“二龙戏珠”、“骆驼进宝”、“吉兽图”、“麻姑献寿”;有反映生殖繁衍、美好爱情的“孔雀戏牡丹”、“蝴蝶恋花”、“喜鹊踏梅”、“鱼儿钻莲”;有保佑平安康乐、祈求神兽降福的“老虎下山”、“狮子滚绣球”、“抓髻娃娃”、“送福娃娃”;有民间故事“刘海戏金蟾”、“武松打虎”、“王祥卧冰”等等。庆阳剪纸技艺娴熟,风格古拙质朴、粗犷奔放、简单明快、线条洗练,与中国同类民间剪纸相比独具特色。


  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。

地名由来

  “庆阳”一名,取之宋代政和年间。宋太祖建隆元年置庆州团练,乾德初又升为庆州。到英宗治平年间改设环庆路。乃合环州和庆州首字而得名。政和七年(1117年)在庆州设“庆阳军”节度,“庆阳”这一名称方见于史册。


  庆阳因庆州州治城址位于马莲河上游环江(又称西河)与柔远河(又名东河)汇流以北的三角台地内(即今庆城县所在地),古人以水之北为阳,故名“庆阳”。